Daily Archives: July 27, 2011

How to Be Creative – eBook — PsyBlog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six principles of creativity recur again and again: Knowledge – explores the dangers of expertise. Problem construction – how creative problems should be approached. Emotion – explains which types of emotions are most creative. Combining concept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tarting a new business, Teaching cases | Leave a comment

Why I Won’t Game AngelList

One of the powerful constructs of AngelList is social proof. It’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eed / early stage venture process as very early stage investors pile into companies that their friends, or people they respect, are investing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Human Economics | Leave a comment

6 Ways to Kill Creativity — PsyBlog

Teresa Amabile, now Director of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found when looking back over decades of her research in organisations (Amabile, 1998). 1. Role mismatch One of the easiest ways of killing creativity is by giving a job to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tarting a new business, Teaching cases | Leave a comment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 Tony Schwartz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rooks’ core argument is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us have very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why we make the choices we do, and that we’re influenced instead by peer pressure; impulsive and reactive emotions; a deep and bottomless need for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Human Economics | Leave a comment

You Can’t Keep Your Secrets From Twitter | Fast Company

    Here, from the paper, is a table breaking down how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data helped boost the gender prediction success rate. Mitre found that given certain characters or combinations of characters, the computer could wisely bet on th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Human Economics | Leave a comment

Asia’s High-Tech Boom Is Good for Us, Too-华尔街日报

We should cheer the development of Asian innovation, not cry about it. In the long view, the benefits to scientific progress,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far outweigh the short-term threat to Western high-tech supremacy. The threat is real, to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China Economy, Human Economics, The Untold China Stories | Leave a comment

Fights among Appliance Stores in China

在几年前,数到中国家电连锁销售企业的巨头,不超出下面四家:黄光裕的国美电器、张近东的苏宁电器、陈晓的永乐电器、张大中的大中电器。 那时候,四大巨头割据称霸,又互相攻击,惨烈的竞争使得每一方都感到疲于奔命,也感到元气大伤。而且,各家割肉放血似的促销打折也并未能拯救整个家电零售业的滑坡,在表面的繁华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惨淡经营。巨头们心下都认为“是时候该聊一聊了”。 谈不拢,就继续开打!开始,陈晓和张大中联合起来准备“挑战国美”,可黄光裕审时度势,以难以令人拒绝的52.68亿港元“股票+现金”的方式并购永乐,再一次验证了在商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条真理。黄光裕毫不废话地用实力说明了一切。 接下来,黄光裕携胜利之姿,把矛头指向了张近东。但似乎张近东并没有坐视不理,国美和永乐合并的第三天,大批永乐员工弃国美投苏宁的消息就漫天飞了。国美指责苏宁造谣,自抬身价。而苏宁则对此不屑一顾,张近东放话说,苏宁的市值比现在并购永乐之后的国美还是大,国美想吃掉苏宁,那是“有欲望而无能力”。他还说,“家电连锁是一个不能投机的行业,要坚持每一步踏踏实实,需要时间和耐力。一加一不一定等于二,也不一定大于二。从公开的数据看,靠吃兴奋剂比赛是没有用的,只有内功才能赢。我知道这市场一定是我们赢的,铁定的,我要的是长远的东西,我认为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而国美则说,“企业并购是整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需品。假如有些企业连这样的一些基本规律都看不清楚,或者说不敢尝试的话,那么它的发展前景肯定就会有缺陷。而国美和永乐这两家企业在以往的发展过程当中已经经历了很多次的并购,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在行业之中比任何竞争对手都要成熟得多。所谓市值,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弱者在无奈之下找到的一些支撑点。”黄光裕还说,“苏宁这个企业股价的估值应该是虚高,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讲它是被高估了,是脱离事实的。” 黄光裕此话一出,苏宁股价立跌5%。这让张近东感到意外和愤怒,因为在他看来,二者原来的打嘴仗仅限于理念之争上,而现在黄光裕直指苏宁股价虚高,已经是恶性竞争了。他抱怨说:“谁在咄咄逼人?这个在业内是有公论的。以光裕和陈总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怎么能对媒体说出那样不负责任的话?”而苏宁总裁孙为民则愤怒地指责黄光裕:“他向世人撒了个弥天大谎!”并扬言黄光裕此举已经对苏宁品牌和信誉造成了不良影响,不排除诉诸法律。 但直到黄光裕入狱,两家都并没有公开撕破脸,即便在后来争夺大中电器的收购战中,苏宁和国美也达成了加强沟通和对话,双方都应不发表不利双方和行业发展言论的共识。但私底下的暗战却并没有停止。国美收购大中成功后,苏宁难耐“醋意”,副总裁范志军说:“虽然大中在北京拥有60多家门店,但根据我的测算,真正对北京家电市场有影响力的不超过5家店,照此计算对于苏宁的价值应该在七八个亿,即使加上溢价,也大约在10亿元。因此我在集团中一直表态,如果收购价格超过10亿元就是不划算的。”此说让国美大为不满,已经归属于国美系的大中更是扬言要告苏宁。 好在两家的争执到目前也仅限于口水战。黄光裕说当时还不到出手收购苏宁的时机,今天伴随着黄光裕的入狱,这个时机似乎更加看不到了。人在狱中的黄光裕和陈晓之间烽烟又起,国美帝国自顾不暇。而张近东似乎一直秉持着温和稳健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经营着自己地盘,没有流露出垂涎国美的欲望。对比黄光裕和张近东的不同际遇,人们会发现其中两人的性格因素是导致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张近东的很多做法和黄光裕相去不远,大家对国美的抱怨和质疑,苏宁也同样不能避免。但黄光裕显然更容易成为矛头所向,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黄光裕太过直率霸道,更容易得罪人;而张近东则显得儒雅温和,更容易赢得好感。在处理各种关系上,张近东比黄光裕聪明,有效地利用了性格中温和的一面。 当然,在黄光裕被捕入狱后,苏宁电器的某些门店中出现了一些欢庆此事的招贴画。有人据此指责,张近东此举有失大家风范 via 企业家之间的暗战(图文)_张小平_新浪博客.

Posted in Teaching cases, The Untold China Stories | Leave a comment

企业家暗战In China Interest overwhelms everything else

云统帅的阿里巴巴和李彦宏领导的百度来说,是关系出现重大转折的年头,在此之前,他们是朋友,在此之后,他们是敌人,而转折的原因还是两个字——利益。 这一年的“三鹿事件”相信今天不少人仍然记忆犹新,在这次事件中,受创的不止是一干乳品企业,还有看起来似乎八竿子都打不着的IT企业——百度。当时网上流传的一封出自于三鹿集团内部的公关信,透露百度在收取巨额广告费后,为包括三鹿在内的许多企业进行新闻公关保护,屏蔽不利信息。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百度缺乏社会道德和行业原则。而百度则紧急辟谣,并称在“三鹿事件”中,阿里巴巴利用旗下资源对有关谣言进行大面积传播。百度称已经对相关信息取证,威胁有可能对其进行法律诉讼。在声明中,百度还宣称,阿里巴巴之所以积极地对谣言进行推波助澜,真正原因在于百度即将推出的C2C业务,而阿里巴巴对于竞争对手的出现,“不顾道德原则,不择手段进行打击”。 紧接着,阿里巴巴立即在旗下所有网站屏蔽了百度,并发表声明,先说自己社会道德高于行业道德,“人命关天,我们选择我们应该做的!”接着再指责百度挟搜索引擎的巨大流量抢占其它互联网行业的领地,是一种即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非正当竞争行为,本身就不合乎行业道德。并在一个月后阿里巴巴正式向百度发出通知函,终止广告发布合同。 百度也不甘示弱,10月底,一份名为《阿里巴巴资金链断裂被迫停止百度巨额投放广告》的文章开始传播开来。文章称:连日来的股价狂跌,已经让上市不到一年的阿里巴巴赔光老本,公司资金链更是已经出现严重断裂,为了自救“过冬”,阿里巴巴被迫宣布停止其在搜索引擎网站百度上的广告投放,来节省巨额广告开支。而阿里巴巴则把百度利用“竞价排名”潜规则,导致用户被迫接受大量虚假广告和不良信息抖了出来。短期之内,百度公众形象数度受创,股价大跌,市值缩水超过14亿美元,而阿里巴巴也没占到便宜,股价同样屡屡走低。 在此之前,百度曾经宣布在电子商务C2C方面3年内超过淘宝,事实是如今已经快到这个期限了,“百度有啊”仍然是不温不火。而阿里巴巴的B2C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又是中国企业界竞争一个一拍两散、没有赢家的典型例子。 反观美国,同样是电子商务与搜索引擎的合作,eBay用户为了扩大知名度和增加流量,找到更多的买家,一直在google上购买广告,但在美国,eBay与“不作恶”的google彼此相安无事。两者能够互利共荣,才能在各自的领域内称王称霸。 互联网注定是趋于垄断的,谁也无法阻挡。在国外,雅虎和微软无法阻挡Google对搜索的垄断;在国内,MSN、旺旺也无法阻挡QQ的垄断。同样的,百度也无法打破阿里巴巴和淘宝的在电子商务C2C领域的垄断。如果打破了,那也就是百度开始垄断的时候了。霸主在变,但称王称霸的历史不会变。 同质模式上的产品细节创新为隔靴搔痒,只有模式的创新才足以动摇寡头的格局。霸主可以移位,但前提是必须取得模式上的突破与创新,走一条与之不同的“曲线救国”路线。 via 企业家之间的暗战(图文)_张小平_新浪博客.

Posted in Starting a new business, The Untold China Stories | Leave a comment

企业家之间的暗战fighting among Chinese entrepreneurs

IT业界有一句老话:“做流量不如做联盟,做联盟不如做导航,做导航不如做搜索。”其实从近几年的走势来看,这句老话还应该加上一句新语——“做搜索不如做客户端”。自古以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在IT界,则是得客户端者得天下,有了像QQ、浏览器以及安全软件这样的客户端,流量根本就不再是问题。有了流量,则赚钱不再是问题。 这一点,360的周鸿祎和腾讯的马化腾显然看得很清楚。因此,当一个做杀毒的和一个做在线聊天的打在一起的时候,不明白的人只看个热闹,而明白人却能看出门道,那就是:他们都在争抢客户端。直白地说,周鸿祎的目的就是让360系列安全产品先抢占用户的电脑,然后通用360控制用户的电脑上的各个应用软件。这就好比女人能做一手干净可口的饭菜,先抓住了男人的胃,再抓住男人的心,进而就能独家掌控这个男人。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任何的商业行为肯定都是有它的目的性和企图心的,这无可厚非,而且,“先吃饭再给钱”,这也是IT业的一个传统套路,马化腾不是吗?李彦宏不是吗?马云不是吗? 问题是,马化腾、李彦宏、马云等人已经在这条道上先出发很久了,已经掌握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客户端,而周鸿祎要想在这群巨头中杀出一条血路,迎头赶上,就不得不采用一些非常规战争手段,对这些巨头企业的软件进行监控、限制。周鸿祎的想法是建一座大坝,任何的水流经过这里都需要听这座大坝的指挥。周鸿祎想对各个软件厂商说,你想让你的水流通过吗?可以,但得听我的! 这些巨头当然不想听周鸿祎的,马化腾的腾讯首先开枪,指责360推出的“360隐私保护器”,将正常的用户操作和QQ安全检查模块诬蔑为腾讯QQ窥视用户隐私。360马上反指腾讯打击报复360,目的是为了转移视线,回避外界对腾讯偷窥用户隐私的质疑。紧接着,战争升级,腾讯与百度、金山、傲游、可牛组成强大的联盟,共同讨伐360,要求行业自律,反对恶意竞争。而360又立即抢占道义制高点,声称自己为了用户利益,不惜冒“业界”之大不韪,向一切灰色利益和潜规则宣战,不怕得罪任何厂商,哪怕是中国几大互联网巨头的联合打压。 其实,剥去道德的外衣,所有商业战争的核心无非是利益二字,而利益是天生具有排他性的,先来的总是排斥后到的。马化腾做QQ问问,李彦宏就没意见?做QQ拍拍,马云就不闹心?在中国,许多企业家就是习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其他几个巨头之间的战争也时常发生,只不过这一次,因为周鸿祎的四处点火、八方作战,几大巨头动了“公愤”,才联合在一起想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IT新丁”。 不过周鸿祎不是慈禧,马化腾也不是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360以小博大、以寡敌众,在一场非常规战争中往往更能占到便宜,占不到便宜也至少能搏到版面,吸引到眼球,这就是胜利。 via 企业家之间的暗战(图文)_张小平_新浪博客.

Posted in Teaching cases, The Untold China Stories | Leave a comment

夫妻店两头鸟Good case for firms run by couples

“求求你们了!放过我家人吧,不要赶尽杀绝啊!大家一家人,何必自相残杀呢?” 2011年3月21日,真功夫创始人蔡达标的女儿蔡慧亭,在微博中向母亲潘敏峰和舅舅潘宇海发出了这样一段让人寒心的“哀求信”,让本来就沸沸扬扬的真功夫“家族内乱”事件更加白热化。 蔡达标与潘敏峰都是东莞长安镇人,蔡达标比潘敏峰长一岁,从小青梅竹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长相厮守,彼此培养了难以割舍的真情。1991年,两人不顾父母反对,喜结连理。 1992年,在蔡达标父亲的资助下,夫妻二人开了个五金店,但因经营不善,第二年就歇业了。当时,因潘敏峰的关系,蔡达标有了重新起家的机会。在潘敏峰弟弟的盛情邀请下,二人加入了其在东莞107国道旁一家名为“168蒸品快餐店”的小店,开始了蔡潘两家神奇的创业之旅,一发不可收拾。 “三打白骨精”(三餐饭打倒白领、骨干、精英)——这句响亮的广告语,让“真功夫”一度成为国内快餐连锁的旗帜企业,但如今却祸起萧墙。 “为了做第一大股东,你丧心病狂、不择手段,带领家人疯狂地侵占我和我弟弟的财产,我相信法律是正义的,你这种不义之财,早晚都要吐出来!苍天有眼,因果皆报!”2011年4月1日,潘敏峰针锋相对地发表了题为《蔡达标,你什么时候才肯放手!》的公开声明,家族内部矛盾到达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从表象上看,真功夫内乱是由于蔡达标引入风险投资、启动上市计划,而在公司内部大刀阔斧推行去家族化,让公司大股东潘宇海感到有被“架空”威胁,从而导致他通过强行的司法介入,以维护自身在公司内部的控制权。真功夫的“办公室政变”与贝恩资本导演的国美“帅位之争”如出一辙,都是国外投资机构与国内宗族企业在思维逻辑与行为模式之间的直接碰撞。然后深层次原因,还是部分被传统习俗束缚已久的老一代创业者对新型现代化公司治理制度的不适应。 按照目前大多数专家分析,真功夫内乱根源是股权结构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但事实上,在蔡达标与潘敏峰离婚之前,公司股权相对要比现在稳定多了。然而,蔡潘二人离婚之际,潘敏峰为了要回儿子抚养权,忍痛割爱将自己名下25%股权转给蔡达标,这说明潘敏峰本人对于家族亲情的看重远远高于商业利益,而蔡达标也正是因为潘敏峰为了亲情可以牺牲一切心态,让自己股份有了与潘宇海并驾齐驱的机会,为现在的二虎相争埋下了隐患。 真功夫内乱让大家看到了“夫妻店”模式的弊端。但事实上,真功夫早期的蓬勃发展完全得益于蔡达标与潘敏峰的相濡以沫、同舟共济。蔡、潘二人从同甘共苦到反目成仇中间的是非曲直,也给当前中国许多有着股份制与宗族色彩混搭基因的多数民营企业敲响了警钟。 更多人开始反思,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如何经营“夫妻店”? via “夫妻店”:生死两头鸟(图文)_张小平_新浪博客.

Posted in Teaching cases | Leave a comment